結論
先講結論,Linux Mint是老電腦的舊星,推薦給那些想幫老電腦回春,或是不想再花錢購買(或海盜)windows的使用者。現在Linux系統的安裝已經做得很便利,在這個雲端化的時代裡,許多應用程式也都有web版,轉換系統的阻力並不大。而Linux Mint的界面也和windows很相似,能大幅減低適應的時間。此外,Linux系統裡也有很多很棒的應用程式,一樣能協助你完成工作。光是免費、讓老電腦跑得飛快這兩點,就非常值得你從windows跳槽使用。
緣起
因為把舊桌機 (i3–4350, 4G RAM, 120G SSD)帶了上來,先前裝的Windows/Mac OS跑得既笨重又遲緩,興起了更換OS的念頭。
安裝歷程
第一個想到的,是CloudReady,這是Chrome OS的簡化版,圖的是他的簡單易用。畢竟平常大概就是以上網,做一般的文書應用居多,會用到的軟體幾乎都有網頁版能使用。他的安裝也很容易,準備一根8G的USB隨身碟,寫入CloudReady的ISO檔,開機後照著步驟就能安裝。但可惜敗在我的USB WiFi接收器…系統無法自動抓到,安裝失敗。
第二個想到的,是 Linux家族的Ubuntu(註)。同樣一根隨身碟寫入ISO檔後開機即可,安裝很順利,一路安裝到底,但進了作業系統後…一樣是卡在USB WiFi接收器安裝失敗…不能上網,那這台機器就幾近全殘了,失敗。
本想說安裝Linux這條路可能走不下去了,但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想法,嘗試了Ubuntu的另一個兄弟 — Linux Mint。這次的系統安裝一樣很順利,而最關鍵的大魔王USB WiFi接收器,在嘗試了兩三個小時後,終於安裝成功了~!而另一個小魔王-嘸蝦米輸入法,在內建的fcitx的協助下,也很順利的搞定了,達成了攻克Linux的成就~
Linux Mint使用心得
使用了一個月,幾個覺得這個作業系統很棒的地方:
- 耗用的資源相對低很多:一般使用時的記憶體耗用幾乎都在2G以下,很難看到佔用3G以上的記憶體。即便是我這台7年前的電腦,在使用上仍有如行雲流水般的順暢,根本老電腦救星。
- 有效的減低windows轉換的成本:我使用的是Mint的Cinnamon版本,這是三個桌面界面裡最像windows的,置於左方的功能表列,置於下方的應用程式和工具列,操作上有種相當的熟悉感。甚至連預設的熱鍵也都和windows差不多,包括開啟檔案總管的 [windows鍵] + E,顯示桌面的[windows鍵] + D。
- 應用程式遠比想像中的豐富/好用:在轉換作業系統前,覺得有許多的應用軟體沒有Linux版,要再花不少時間學習新的軟體,但其實不然。大家最常用的瀏覽器Chrome有Linux版。通訊軟體Line也可以透過Chrome的擴充功能使用,Whatsapp, telegram也都有web版或是Linux版的應用程式. Spotify, YouTube, Netflix這類的影音娛樂就更不用說了, 全都有web版可以使用。
而就文書作業,Microsoft office雖然沒有單機版,但也有web版可以使用。如果要在本機上執行的話,那也有LibreOffice, OnlyOffice, WPS office可使用。或是可以改用線上版的google文件. 又如果你是影音創作者,或是程式設計者,那就更不用說了,Linux上有著眾多強大又高效的應用程式(諸如GIMP, Kdenlive, Visual Studio Code) 能支援你完成工作。
中文輸入及驅動程式
輸入法方面,過往這是Linux的中文使用者的痛,但現在Linux Mint內建fcitx,並且內建新酷音。如果要安裝其他的輸入法,也只需要下個指令就可以新增輸入法碼表(table)了(註1),中文輸入已經不是問題。
而驅動程式方面,如果你都是內建的顯卡/WiFi,應該比較不會像我這樣遇上驅動硬體的麻煩。常見的硬體裝置,系統都有內建支援,應該能自動安裝。
小結
從Windows轉換到Linux Mint是個很棒的決定,老電腦變的飛快,帶給我萬分感動,就像看到志玲姐姐回春20歲那樣的感覺~#誤。
如果你想開始,但是又有點擔心,你可以在USB隨身碟上直接執行Linux Mint。這不會改變你SSD/硬碟裡的作業系統,可以先體驗Linux Mint的樣貌。
註: Linux前要空一格,以示我對大神 Linus Torvalds的尊敬~
註1: 以嘸蝦米為例,只需要在終端機輸入「sudo apt-get install fcitx-table-boshiamy」,就能新增嘸蝦米